

1、 海刺參(刺參科),地名灰參、灰刺參
一般體長20厘米,呈圓筒狀,黃瓜型,橫斷面略呈四角形,體腹面平坦如腳掌,腹面朝地,管足沿腹面排列成不規則的三縱帶,背面略隆起,巨大型圓錐狀肉刺, 排列成4—6個不規則縱行?谠谇岸似诟姑,口周圍具有觸手20個。海參的體表顏色和生存環境密切相關,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栗子黑色,腹面為黃褐色或赤 褐色,有的體表為綠色、紫褐色、灰白色、淺黑或淺灰色。參體肥壯、飽滿、順挺、肌肉厚實、肉刺挺拔鼓壯、體表無殘跡,是我國的特有品種,品質好,為我國海 產八珍中的第一珍,種類有綠刺參、花刺參、虹刺參、梅花參。目前價值最高是屬黃海、渤海的刺參,被稱之為“參中之冠”。
2、 梅花參,海參綱中最大的一種,體長可達20公分—1米,背面肉刺很大,每3—11個肉刺基部相連呈花瓣狀,故名梅花刺,也稱鳳梨刺,腹面平坦,管足小而 密,口稍偏于腹面,周圍有20個觸手,背面橙黃色或好橙紅色,散布黃色和褐色斑點,腹面帶赤色,觸手黃色,帶棲息于深3—10米而有少數海草的珊瑚砂底, 泄殖腔中常帶有隱魚共棲,布于西南太平洋。我國產于西沙群島,個體大,品質上佳。
3、 綠刺參,以西沙群島、海南島南部及廣西北海、洞洲島等海域產量較多,一般體長30厘米,呈四方柱形,沿著身體的棱角各有兩行交互排列的圓錐形肉刺,腹面管 足很多,排列成3個縱帶,中央一帶較寬,口大,稍偏于腹面,周圍有觸手20個,體濃綠色或黑綠色,肉刺頂端為橙黃或橙紅色,觸手基部灰白色,末端帶灰黑 色,管足為灰黑色。
4、 石參(白石參、黃瓜參)分布于西沙群島、海南島海域,一般體長25—30厘米,略呈橢圓形,口偏于腹面,有觸手20個,肛門偏于背面,周圍有5個石灰質小 齒,背面隆起光滑,有稀疏的管足,腹面平坦,管足排列3縱帶,中間一帶較稀,排得較寬,體色變化較大,背面為黃褐色或紫褐色,并有許多灰白色不規則的橫 斑,肛門周圍灰白色,腹面顏色較淺。
5、 黑參(黑狗參、克參、烏狗參)西沙群島和海南島南部出產很多,體長20—30厘米,圓筒狀,兩端較細,口偏于腹面,周圍有觸手20個,背面疣小,呈管足狀,散足不規則,腹面管足小而密集,排列不規則,體黑褐色或深褐色,管足末端為白色。
6、 白底靴參(赤瓜參、白底靴、靴參)分布西沙群島及海南島南部,廣西北海沿海,體長35厘米,體后部常較粗壯,口大,偏于腹面,觸手25—27個,背面隆 起,散里許多小疣,圍繞各疣的基部有一白色環,體后部更為明顯,腹面平坦,管足密集,體色變化較大,一般背面褐色,腹面顏色較淺。
7、 光參,也稱“瓜參”,形似刺參。通;液稚,但也有暗褐、濃紫或黃白色的,體壁肉質,表面柔滑?诘闹車杏|手10個,棲于海中,可供食用。
8、 海棒槌,也稱“海老鼠”,芋海參科,呈紡錘形,長約10厘米,有延長的尾狀部,口周圍有15個觸手,無管足和肉刺,體壁薄,稍能透視其縱肌和內臟。體色灰褐或黃褐,潛居沿岸沙泥中,泄殖腔中常有巴豆蟹生活著,我國南北沿岸常見。
9、 海地瓜芋海參科,體形和體色像地瓜,故名。體呈紡錘形,長4—12厘米,前端較鈍,有15個觸手,后端有一明顯的尾,體呈肉紅色,體壁很薄,半透明,穴居 淺海泥沙中,分布于我國沿海各地以及日本、菲律賓、印度尼西亞等地淺海。識別海參好壞的“火眼金睛”地域不同,海參品質差異很大。
一般體長20厘米,呈圓筒狀,黃瓜型,橫斷面略呈四角形,體腹面平坦如腳掌,腹面朝地,管足沿腹面排列成不規則的三縱帶,背面略隆起,巨大型圓錐狀肉刺, 排列成4—6個不規則縱行?谠谇岸似诟姑,口周圍具有觸手20個。海參的體表顏色和生存環境密切相關,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栗子黑色,腹面為黃褐色或赤 褐色,有的體表為綠色、紫褐色、灰白色、淺黑或淺灰色。參體肥壯、飽滿、順挺、肌肉厚實、肉刺挺拔鼓壯、體表無殘跡,是我國的特有品種,品質好,為我國海 產八珍中的第一珍,種類有綠刺參、花刺參、虹刺參、梅花參。目前價值最高是屬黃海、渤海的刺參,被稱之為“參中之冠”。
2、 梅花參,海參綱中最大的一種,體長可達20公分—1米,背面肉刺很大,每3—11個肉刺基部相連呈花瓣狀,故名梅花刺,也稱鳳梨刺,腹面平坦,管足小而 密,口稍偏于腹面,周圍有20個觸手,背面橙黃色或好橙紅色,散布黃色和褐色斑點,腹面帶赤色,觸手黃色,帶棲息于深3—10米而有少數海草的珊瑚砂底, 泄殖腔中常帶有隱魚共棲,布于西南太平洋。我國產于西沙群島,個體大,品質上佳。
3、 綠刺參,以西沙群島、海南島南部及廣西北海、洞洲島等海域產量較多,一般體長30厘米,呈四方柱形,沿著身體的棱角各有兩行交互排列的圓錐形肉刺,腹面管 足很多,排列成3個縱帶,中央一帶較寬,口大,稍偏于腹面,周圍有觸手20個,體濃綠色或黑綠色,肉刺頂端為橙黃或橙紅色,觸手基部灰白色,末端帶灰黑 色,管足為灰黑色。
4、 石參(白石參、黃瓜參)分布于西沙群島、海南島海域,一般體長25—30厘米,略呈橢圓形,口偏于腹面,有觸手20個,肛門偏于背面,周圍有5個石灰質小 齒,背面隆起光滑,有稀疏的管足,腹面平坦,管足排列3縱帶,中間一帶較稀,排得較寬,體色變化較大,背面為黃褐色或紫褐色,并有許多灰白色不規則的橫 斑,肛門周圍灰白色,腹面顏色較淺。
5、 黑參(黑狗參、克參、烏狗參)西沙群島和海南島南部出產很多,體長20—30厘米,圓筒狀,兩端較細,口偏于腹面,周圍有觸手20個,背面疣小,呈管足狀,散足不規則,腹面管足小而密集,排列不規則,體黑褐色或深褐色,管足末端為白色。
6、 白底靴參(赤瓜參、白底靴、靴參)分布西沙群島及海南島南部,廣西北海沿海,體長35厘米,體后部常較粗壯,口大,偏于腹面,觸手25—27個,背面隆 起,散里許多小疣,圍繞各疣的基部有一白色環,體后部更為明顯,腹面平坦,管足密集,體色變化較大,一般背面褐色,腹面顏色較淺。
7、 光參,也稱“瓜參”,形似刺參。通;液稚,但也有暗褐、濃紫或黃白色的,體壁肉質,表面柔滑?诘闹車杏|手10個,棲于海中,可供食用。
8、 海棒槌,也稱“海老鼠”,芋海參科,呈紡錘形,長約10厘米,有延長的尾狀部,口周圍有15個觸手,無管足和肉刺,體壁薄,稍能透視其縱肌和內臟。體色灰褐或黃褐,潛居沿岸沙泥中,泄殖腔中常有巴豆蟹生活著,我國南北沿岸常見。
9、 海地瓜芋海參科,體形和體色像地瓜,故名。體呈紡錘形,長4—12厘米,前端較鈍,有15個觸手,后端有一明顯的尾,體呈肉紅色,體壁很薄,半透明,穴居 淺海泥沙中,分布于我國沿海各地以及日本、菲律賓、印度尼西亞等地淺海。識別海參好壞的“火眼金睛”地域不同,海參品質差異很大。